作者: (美)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约
副标题: 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ISBN: 9787208054530
页数: 21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 22.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01
文件格式:影印PDF(带完整书签),清晰
文件大小:压缩前31MB/压缩后14.39MB
【conge按】:
在这本《上瘾五百年》即将在收心阁的心理藏书中发布的预告贴出后一天,我就将这本书读完了,顺便按照目录制作了完整的书签。等不及的把它拿出来共享,并向所有人推荐。
这本书并不是心理学著作,但是我还是愿意将它放到心理藏书中。这并不牵强,因为瘾品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大重头戏。且不说成瘾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的课题,各种瘾品对于大脑的作用也一直心理学家们的兴趣所在。
在继续行文之前,说一说书的翻译。总体上来讲,此书的翻译还是相当成功,如果不是偶尔出现的小瑕疵(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词译得不太规范,但不影响理解),我基本上意识不到是在读译作。这里我要花几分钟探讨Drug这个词的翻译。在前面我两次提到的“瘾品”这个词就是译者所选取对drug的翻译。我不知道把drug翻译成“瘾品”是不是这本书的首创,但是如果你用google搜索这个词的话(点击此处看搜索结果),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网页都与这本《上瘾五百年》有关。学过英语的同学应该知道,Drug这个词的意思其实是“药物”。而如果你在欧美国家生活过的话,就会知道此次的最常用意思“毒品”。把drug翻译成瘾品,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不能意识到这些物质多数曾经是药品的现实,也弱化了它们都是曾经或正在给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带大巨大伤害的有毒之物这一事实
提起毒品,人们最容易想起的是海洛因,可卡因,大麻,...。而本文中所提到的“Drug”除了上面的那些,更是包括了烟酒糖茶,还有咖啡因饮料(咖啡,可口可乐)这些国人平常并不认为是“Drug”的东西。我猜想,作者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对drug的翻译既没有采用比较正统“药物”也没有采用比较流行的“毒品”,二是采用了较为温和的“瘾品”。这样的译法并无不妥,但确有为了迎合普通大众认知而弱化Drug的药用架着和毒品性质,而只强调其因人上瘾这一共性。 但这与作者的本意似有相悖:烟酒糖茶这些东西,无论从其滥用的危害到使人上瘾的特性,都与毒品无大差别。不过这里我还是采用瘾品一词,一是对译者的尊重,而来则是,我也是在想不出怎样的词能涵盖Drug一词的全部含义。
本书中,作者对流行与世界的毒品做了介绍:三大宗的咖啡,烟,酒和三小宗的鸦片、大麻、古柯叶做了介绍,提出并回答了为什么这些瘾品成为了世界流行的货品而不是其他。之后他分析了瘾品与贸易,瘾品与权力的关系。作者叙述的诸多现象与史实让我惊叹不已。学界政界以及一般大众对于瘾品流行的所起的作用更是使人深思。
瘾品,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利用了人自身的弱点而大发神威的。而一旦有机会接触瘾品,极少有人能逃过他们的魔掌。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尝试第一次。因为一旦被他们掳获,人就会被它改变改变——没错,毒瘾可以戒除,可是戒除之后的人们,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吸食毒品之前了。他们会记得High时的幸福感觉,那感觉是那样的廉价(但是代价也巨大)。一旦再次面临诱惑,这样的人更容易重蹈覆辙。
我在这部书中学到不少,也对不少社会问题的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比如公众和政府对瘾品的依赖。公众是使用上瘾,政府是对其税收上瘾。戒除瘾品的难度和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个人戒毒难度相当大,不戒又伤害身体浪费财富。政府多瘾品管制程度加大,会引发黑市交易,不但会减少税收,还存在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政府管制放松,则会引来滥用,而滥用带来的生产力降低,医疗负担增加和相关的社会问题(犯罪)也是难治的毒瘤。
此外,因为瘾品的治疗作用和毒害作用兼有,医生在使用这些物质时经常面临两难的局面。使用某些瘾品可以治病救人,却也容易病人对这些药物上瘾,如何取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聪明的”大众不断的试用各种医用药物的非医疗作用(通过服用感冒药止痛要来过瘾的事屡有发生)。
国家政治精英使用瘾品为自己赚取财富,控制底层劳工,用心险恶。但他们反过来又深受其害,欲罢不能。待到想要禁绝的时候,自己中毒已深,难以成功。
个人的教训。尽量不让自己将来的孩子过早接触各种瘾品。一定找适当的时候像他传达瘾品的害处和统治阶级放任瘾品使用的险恶用心。
读罢此书,我感想颇多,不能在这里一一尽数。而且,说得再多也是嚼过的甘蔗渣子,没多少味道。原书奉上,还是请各位自行品尝吧。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