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可以做许多事儿。
上个高中,只需要三年。本科文凭,也只需四年。有能力有毅力的学霸,五年都可以读个博士了。
美国这边儿有个统计,创业的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时间,也就是三年。五年,够一个创业者倒闭好几回的了。
从一鸣君的微信朋友圈得知,简书开启“新爸五年计划”,,邀请新爸们简书聊聊当爸那些事儿。当时就觉得心情雀跃,为这个活动点赞。
我是2014年做的爸爸,有将近两年的时间在家做家庭煮夫和带孩子的奶爸,去年回归职场。今年五月份又刚刚升级,成为儿女双全人士。从这个角度上,还算得上是“新爸”。
大宝出生后,妻子在电脑上开了个文档,叫做小柔小志,记录孩子的成长。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妻说不让我读,我遵守了。我想,她迟早会向我“解密”的。我猜,里面记录的,大概更多的是母子情深吧。
随着时间推移,妻事情变多,小柔小志的更新频率逐渐放缓,慢慢停滞了。趁着这个新爸五年计划的机会,我可以开始接力,用文字的方式传达,不仅仅是你妈爱你们。
于是经过几天的酝酿,从我决定参与新爸五年计划。每周一篇,写给孩子,写给自己。不仅要参与,还要走到最后。
五年之后会成啥样?我的期望不大,只要孩子平安长大。我呢,从新爸变老爸。
写些什么呢?
做奶爸的那段时间,我写了10几篇文章放在《父范学堂》文集中,又开了一个名为《我们的孩子》的专题,专门收录育儿方面的文章。
我发现,我对记录自己宝宝言行的”成长日志型”文章很不喜欢。是,你的孩子今儿翻身啦,明儿画地图了,后儿长牙了,可喜可贺。可是,如果读者跟你不熟,这跟又他们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文章,只适合给关心你的亲人看吧?我很少为专题收录这样的文章,自己更是避免写。
然而,几年后,返过头来审视自己的文章,那些知识性的,技术性的文章,似乎并不能引起自己的兴趣。不是说他们没价值,我很高兴自己写了那些文章,总结了我当时学到的技能。我自信它们会帮到一些新爸新妈们处理相应的情况和问题。但我自己,几乎不会再打开来看它们了。
最近陪女儿去图书馆听故事,顺便借了一本名为《Fathers and Sons》的书。这并不是·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而是一本副标题为《11 Great Writers Talk about Their Dads, Their Boys,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a Man》的散文集。11名位作家谈他们的父亲,儿子,探讨及何为男人。这些作家,我读书少,都不认识。但是还是借着生儿子的契机,把书读了。书里面,五篇文章是爸爸写儿子,六篇文章是儿子写爸爸。另外还有一篇女儿写爸爸。这令我迷惑,明明有分别出自12个作者的12篇文章,标题却只写11个作家。不知道哪个作者没入编辑的法眼,进入不了“名”作家的行列。
爸爸写儿子的,内容涵盖了妻子生产时准爸爸如何配合妈妈对抗医院医生剖腹产的压力,顺产分娩产下孩子的故事;如何养育自闭症孩子的故事;如何带领只爱打游戏的宅男儿子们去见识他们的电玩偶像的糟糕生活的故事;接连因病痛或事故失去两个孩子的父亲的回忆。
儿子写爸爸的,有人写买菜只买减价的,买回来还不吃藏到坏的,贪小便宜的爸爸;有人写做间谍做到CIA居高位,却在晚年生活不能自理的爸爸;有人写出行不忘带一大包化妆品,一生关注自己的外表甚过关心其他所有事的爸爸…
总结且来就是,爸爸写儿子,各种倒霉伤心事;儿子写爸爸,一个比一个奇葩。人说,做艺的,不疯魔不成活;写字的,无冲突不成作品。无论故事是怎样的,内核都是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冲突与和解。
可是做父亲的,有几个愿意让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出问题,来成就自己的写作?
孩子最初的五年,我希望他们只有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庸常,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做基础,再去迎着生活洪流的激荡,去跌宕起伏,去逆风飞扬。
于是,这五年,我不期望写出别人也有兴趣看的文章,只要能记录一些孩子儿时小事儿,让自己有兴趣重读,在自己老去的时候能借由它们重温过去,就好。同时,也算是隔着时空,向着孩子们喊几句,“喂喂,小家伙们,你爸我也爱着你们呐!”
2017 06 28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