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 信息 |
---|---|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作者:王柯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Tags:民族, 历史, 民族学, 社会学 Star:三星 |
为什么读这本书
我第一次接触民族这个词,应该是上学时填个什么表格,有民族一栏。后来查了户口本才知道自己应该填写“汉”。于是知道了自己是汉族。除了填表,似乎是汉族也没啥影响。后来我听说,少数民族考试会加分,就很奇怪。除了能做到自己多考几分,努力消除一些人的先天优势之外,民族对我,也没什么意义。
民族是什么,汉又是什么,我一直很虚无。
共读群本月主题民族学。我读是为了了解民族学是什么。
简单总结
本书以时间线索梳理了自先秦到1949年中国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与应对,并探讨了中国如何从天下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过程。天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朝,儒家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概念。每次朝代更替,天意总会被胜者强调。 到了清末,反清的革命党采取了民族主义而非天下思想。民族主义在内部具有凝聚力,但对外部则排斥,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孙中山的民族政策,从允许独立到提出五族共和,最终仍以汉族为主导。民国时期并未有效解决民族问题,随后在内战中失去中原的国民党将民族问题连同江山一起遗留给了共产党。 共产党采取了西方的共产主义思想。然而,在面对民族问题时,其思想和政策也经历了类似民国的变化,先是支持独立,然后提出联邦。最终决定允许高度自治,但不允许独立。
尽管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大体很棒。偶有几处,论断失据,非常遗憾。
读后感
天下是周的时候才有的概念
这里是说把天下当作君王统治范围,是周的时候才有的。
作者说应该在周之前就有,证据是:周之前该说天的地方,出现的都是“帝”字,指代的是祭祀的对象。因而说帝就是天。
这不胡扯吗。
尧舜传王位是禅让,到了禹,他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接着下来,王位家族化了。久而久之,人们认为王位的合法性,来自于先王,也就是“帝”。商灭夏的时候,不知道是否考虑过合法性的问题,或者只是凭自己胳膊根子粗,就打了夏,取了统治权?但取得统治权之后,很迷信,凡事儿都算卦。而那时候商王算卦,问的就是自己的祖先,自己能干啥,干啥能成,啥时能成,都要问问先帝。现在留下的甲骨文,差不多都事这样的卦辞。
到了商末期,周想灭商,但是自己胳膊根子不够粗,得联合他人一起干,那他就的想,怎么才能让人跟自己干。跟自己干了之后,怎么能不反过来干自己。
既然大家都喜欢算卦,那就通过算挂想办法。周文王演八卦,考虑的就是这么个问题。但他最大的难题是,算卦是向自己的祖先求,而求王位这事儿,得向帝们求,可他家的祖先不是帝,他跟帝通不上话呀。
于是,他聪明的决定绕过帝,而说在帝之上有天,天负责选谁是帝。天一开始让尧舜禹管“天下”,看禹管的不错,就让他家世代管,结果到了夏桀的时候,他不好好管,天就让商汤接替了。
现在呢,纣这个德性,天不满意了,要周去取代。所以,大伙都得帮周啊!
这么一折腾,把统治合法性从“帝”的指派,改成了“天”指派,就顺了。
周造反商,需要“天”,天则应运而生。“天下”的概念也就出现了。
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
周文王很谨慎的,他考虑天向下传递消息,不能平白无故啊,所以他修习算卦之术,表明自己可以通天。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亲自出兵,而是让儿子等自己死了之后再出兵。只有这样,武王才有充分的理由了,他只能跟先祖童话,而大家都知道文王算卦算得准,是有天助力。此时,但,武王怎么通天呢?通过他爹呀。于是管道就顺了,就可信了:我爹升天之后,跟天说了地上的情况,天很不满意呀。我爹跟我说,要替天行道,与天分忧啊。
于是,周文王的子孙,自然就可以做天的代理了。造反有了理,就有帮手。于是夺了天下。因为是天选的周,理在周那里,所以也没人趁乱反周……
接着,周公制周礼,巩固统治。先有理后有礼,可以说是有始有终,东周加西周,统治了接近八百年。
孔子继承和发展周礼,称为儒家文化,认为有礼就是有理。
战国时秦国重法家,统一了中国。但儒家对与秦国灭周很不满,你没礼也就没理呀!儒家的牢骚满腹,引起秦始皇焚书坑儒。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秦二世而亡,儒家现在还在。
到了汉朝,武帝征战之时,其实还是采用法家的。但不知后来是吸收秦亡国的教训还是发现了统治密码,他开始尊儒。于是,中国封建帝国王朝自秦汉,就这么一直是外儒内法的延续下来。儒家文化慢慢变成了汉文化主体,而中原人口逐渐被称为汉人。其实要是秦朝不那么快亡,说不定汉人就被称为秦人了。
以儒家文化为主汉文化何以生命力强大?
因为,信奉它的人,最容易被统治。只要你尊它的礼,他就觉得你有理。
你瞧吧,汉人在历史上被外族统治过多次。但是,只要那些外族统治者说,中华文化不错,不要改,我们来行汉人的礼数,汉人就没问题,儒家就会帮你。
儒家入世,是治国平天下。有个“天下”让他们效忠就行了,至于天下在谁手里,则不那么重要。
包容性至此,有谁能比?
而且,历史看多了就会发现,无论是谁,想造反,只要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就会有儒士帮忙的……
民族主义的悖论
天下的大旗这么好用,但到了清末,革命党们还是将其放弃了,转而祭起了民族主义旗帜。
具体的原因不清楚,有可能是受西方民族国家强盛的启示,也有可能是因为中国被帝国列强打开国门后,知识分子们发现觉得天圆地方的说法太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观太不合时宜。谁知道呢……
民族主义很管用,尤其是在反对敌人,强化自己的时候。汉人民族意识被激发,产生巨大能量,清朝就这么被推翻了。
可是,孙中山打下天下之后,发现民族主义有个大问题:既然提民族独立而革命成果,现在你民国面对汉藏满回蒙的民族调和问题,怎么办?解决不好,就是国家分裂呀!一个不小心,外蒙古不就独立出去了吗?
于是孙中山赶快改自己的民族的内涵,民国不是汉的民国,五族不要分而自治呀,怎么五族要共和呀。
不过,民族学家们爱干的事儿,不是整合而是分析。一个调查分析,弄出了56个民族。这更崴泥了。
干脆,政治家思想家们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概念。56个怕什么,五六百个都能装,俨然就是弥勒佛的先天人种袋。
好歹是个办法。
思想的统治
共产党造反,没有用民族主义的旗帜,而是用的来自欧洲的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天然与民族主义不合,因为只是共产主义这个“理”,是妥妥的异族理论呀。反而,是要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到有点儿像扩大版的“天下”观。
这算是兜了个圈子又回到周公那里吗?
多说一句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共产国际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支持各个民族独立的。外蒙古独立,它似乎是欢呼的。能让自己的敌人虚弱的,自己就欢呼。如果党那时说过“最后西藏新疆都独出去才好”,我也不会奇怪。
但到了内战后期,党快要胜利时,党的政策就变了。少数民族地区不能放弃,也要解放(控制)。
中华民族这个袋子,还是得拿出来用,能装什么装什么。
而且,至今也一直在用。
结论
天下也好,民族也罢,统治者拿来做统治(造反)合法性的来用的。
所谓汉人,无非是祖上可能给武帝纳过粮,当过征夫。
我等小民,老老实实接受统治,接着交税,服兵役吧。
只求文化人和官员,别整什么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给俺洗脑啦。
我这,算是个民族虚无主义者吧?
2023-07-27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