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 信息 |
---|---|
《华夏边缘》 作者:王明珂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Tags:历史, 民族史, 人类学, 社科 Star:三星 |
为什么读这本书
与《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同样,是共读群本月主题民族学。我读是为了了解民族学是什么。
简单总结
本书试图勾画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华夏民族。
作者对族群的定义是一群人的主观认同形成族群。换句话说,一群人觉得自己是华夏民族,就是。是否说得清什么是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有什么内涵,并不重要。
所以他对民族的研究采取的边缘理论,是看看那些不自称为华夏的人们是怎么和华夏民族互动的,然后把华夏的边缘“画出来”。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解海洋,只在海岸转一圈,水面看一看就完了。又像是为了了解一个人,朋友亲戚邻居同事问一圈儿,就是不跟本人对话。说没啥能定义海,定义你,定义民族……但是他又反对中华民族乃是近代构建的说法。哪怕他自己书里的证据都指向构建说。他定义不了,我来定义:华夏民族,就是华夏统治阶级能统治的所有人。在华夏民族之上构建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也是“为人民服务”所需的,不是吗?
读后感
描边儿人
在对《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读后感里,我把本书作者说的华夏民族,也就是中华民族,比喻做个让孙悟空吃尽苦头的、什么都能装的“弥勒佛的先天人种袋”。这本书,则试图勾勒这个袋子。
作者之所以对华夏民族选择描边儿,而不是直接描画其内涵,是因为他发现,袋子里一会儿装这个,一会儿装那个,每个定数,因此内涵无法描画。他认为“民族是一有共同体质、语言、文化特征的人群”的假设站不住脚。因为你无论说一个民族应该有怎样的外形,说怎样的语言,遵循怎样的习俗,你总能找到反例。而且,人群在历史上繁衍、迁徙,互相吸收转化,混来混去,其内涵不停的变化。昨天的定义,今天就不适合了。如果说,华夏的子孙永为华夏,那娶个异邦女子生个娃,怎么定民族?民族溯源研究者选用来描画民族内涵的的证据们,其解释方式也有多种,不足以下定论。所以民族的内涵根本就没法儿定下来。总之,作者认为1)传统的族群研究注重辨析族群内涵,试图用体质与文化特征等客观因素定义族群,这不可接受。2)民族历史学试图分析文献和研究器物而对民族进行溯源研究,结论经常并不准确可信。但可以通过研究族群边缘来认识族群。
我觉得,他对民族内涵研究者的质问,说的非常的好。这其实直指民族有一定的模糊性,虚无性。
但是,反过来,作者却说他并不认为民族是认为的建构。而是真实存在。大概是他不想让自己的研究变成虚无,而不承认虚无吧?描边儿的做法,在我看来就是通过海岸线来认识大海,沙滩上走几圈,海水里蹚一蹚,就算是认识海了……
可完全不知道,自己蹚的,可能是个人工湖……
民族的边缘
民族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是完完全全的人为建构。而且是西方人的建构。
人们早期一开始组织在一起,是靠着血缘。目的,就是共同做一些事儿,解决一些问题。说白了,就是遇事儿码人,事后分利益。家族之间,做这些事儿比较容易。比如早期的王朝封建,都是封自己的亲戚。
周朝灭商,家族的力量不够用了,所以要靠了许多盟友。
事成之后分配利益此时,光强调家族就不行了,需要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自此,王朝成立后论功行赏的分封,才出现了异姓王。祭祀的时候,据不能祭祀帝了,于是,虚构出来个天,天选帝王。于是,地上的王们效忠天下,有天子,有臣,有民的系统。
那时的民,是属于诸侯的。哪里有什么民族,只有有权有势的有钱有地的权贵,和做牛做马的贱民。
后来,中国统一了。秦王做的。后来汉朝继承了秦的统治疆域。现今处于中原的“中国人”,在面对其他地方的人时,被称为或者自称为汉人。大概是汉朝遗民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认同汉朝而不是秦朝或周朝或者其他什么朝代,我不知道,也许是因为汉朝太爱四处征战,跟异族接触的多,把汗的名号打出去了?但,估计一开始不是啥好名声……
民族的边缘,就是异族。汉统治不到的地方。
所谓异族,大概这样分:打得过的,夺下来的,纳入自己的统治的,用自己的文化慢慢同化融合之。相安无事的,或和谈了的,就是藩邦,和亲之,保证不乱就行。打不赢,又不和平的,那就用军队防范之,文化鄙视之,称其为蛮夷狄羌……
所谓统治,就是收税抓丁……
如此,所谓的边缘,随着王朝实际统治力量的消长,而不断变化。袋子有时候松,有时候紧,有时候满,有时候掉出去点儿东西。
民族的虚无
作者认为处于族群边缘的人更经常表现出与族群的认同行为,对族群边缘进行研究可能会通过描绘族群边界的方式,来了解族群。
作者采取的定义里,把“族群”被视为一个人群主观的认同范畴,而非一个特定语言、文化与体质特征的综合体。
但拒绝给这个抽象的范畴给出具体的定义,这让我比较困惑。我有点儿担心他即便描出边儿来,也无助于我理解什么是族群。
不过反过来想想,按照这样的定义,我似乎也无需了解,只需选择是否认同就可以了。
而我是反对“认同”的。无论谁,一旦认同什么,总会丧失本性,内在虚无。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民国时期的学者作民族分类田野研究时,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少数民族,更不知道属于哪个民族,更没有什么民族认同之类的说法。
很多人活了半辈子了,才被告知,有这么个羌族,你是羌族人。
这些人也不觉得怎样。直到知道自己的羌族人身份回带给自己某些好处(政府补助),才去给自己注册。更不知有多少人为了拿些好处,自称是少数民族了。
想想也是,如果不出门,何必知道家乡叫什么名字,如果不是少数民族有优待政策,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族有有什么必要。
学者愿意搞这个,因为给事情分门别类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政治家愿意搞这个,因为,一旦说服一个人认同一个集体,就能通过控制一个原本虚无的概念来控制实际的人。
这样,民族从一个学术建构,变成了政治建构。
所以,民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显化
一件事一旦以念头的形式在头脑里出现,早晚就会在现实世界里出现。
于是,中华民族,华夏文化,不停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书法,篆刻,服装,建筑,饮食,语言都被赋予民族符号。
我们从小被告知,那是我的民族,我的文化。
凡事一旦成了“我的”,就变成了好的,就会舍不得,就会去保护
可是,你是否能记得,对于有收税权利的人来说,什么是“我的”?
臣服即是我族。
2023-07-28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