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图书信息见豆瓣
第四章 成为婴儿是怎样一种体验
主题:婴儿的意识与注意的形态
意识与注意紧密相连
意识是什么?定义有很多种。本文作者下了一个定义:意识的问题有关于对自己的体验。我们清醒时有意识,睡觉或者喝酒嗑药多了,会失去意识。意识清晰时,我们能感知来自于身体内部和外界环境,意识不清时我们对内对外的感知会失真。人们对意识,其实所知甚少。注意时人们研究意识的一个主要窗口。
注意与意识紧密相连。人们专注某一事物时,会把其他事物排除到注意之外,它们就失去与意识的联系。魔术师和小偷最懂得利用人们专注一事的时候会失去对其他事情的觉知。他们都擅长于使用障眼法,将人的注意引导至一处,然后在人们注意不到地方,施展他们的技巧,“凭空”变出兔子或者取走你的腕表。妻在生孩子时学过一个减轻疼痛的技巧,就是在房间里选择一个物品,然后把所有的注意都放到上面。这就是利用注意一事物时会失去对其他刺激的觉知而减少疼痛感。
人们在某些状态下,又回感官全开,把周围环境所有细节同时纳入监察范围。比如你旅行时的体验,或者某些宗教体验。
注意的来源
外界环境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突然响起的声音(比如警报,比如嘈杂聚会上有人喊你的名字),气味,视觉刺激等,都会将人的注意力吸引。这些事物越是新奇,有趣和重要,就越能吸引人的注意。然而一旦人们对这些事物熟悉了并确定无害/无用之后,人们就能有效的忽略这些刺激。它们也不再容易引起注意。这叫外源性注意。
我们也会自己主动注意一些事情。比如在咖啡馆儿里看书,比如上面提到的止痛技巧,都是人有意将我们的注意放到众多环境和内部刺激中的其中一个,以高效的完成某项任务或者抑制一些刺激不让其进入意识。这主动的注意叫做内源性注意。
儿童的注意模式
只要观察一下儿童,你就能发现,儿童的注意力实在是太容易被各种刺激分散啦。一个拨浪鼓就能让刚刚摔倒嚎啕大哭的孩子忘记了疼。从孩子手里夺过他紧紧抓住的手机,也只需要用另外一个玩具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同样的,孩子几乎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简单的任务。如果你尝试过给两三岁的小孩子穿衣服,或者更小的孩子换尿布,你就会知道让他乖乖的静止10秒钟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儿童的注意,外源性能力远远超于内源性注意。
这大概与儿童的学习能力有关。科学家发现,注意可以使大脑发生改变。注意听声音,会使得听觉皮层更加活跃,并发生变化。注意看事物,视觉皮层则产生更多有助于大脑变化的神经递质。儿童的大脑中具有的这种有助于大脑可塑性的神经递质浓度,要高于成人。儿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远超成人。
儿童的这种外源性为主的注意力模式,使得他们时刻感官全开。他们是很难完成特定的任务,但这不代表他们是弱化的。从演化论的角度来讲,儿童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无目的的学习和发展。有目的的完成任务这种事,是成人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成人如何体验儿童的感觉
旅游和冥想。
旅游时,人多的目的就是放松,发现和体验。这些其实也不是目的。人在旅行时,到达陌生的地方,感官会全开,注意到许多在当地的人注意不到的东西,对当地人来说无用的分心物,成了游客眼中的新奇事物。旅游的魅力正是借着人们感官全开的状态,将声光味道等各种刺激全面接受,使得世界多姿多彩起来。
某些冥想训练,则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调节技巧,将人的感官打开,达到一种对周遭环境“全知”(Lantern conscious)的状态。
忘我
人在旅游和冥想时的“全知状态”常会带来忘我的体验,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给人带来幸福感的体现。然而忘我还可以通过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来达到。心理学称这种体验或者状态为心流(Flow)。
心流的状态是完成某一件任务时,通过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达到的一种将所有无关的分心刺激完屏蔽于意识之外的状态。这里的分心自己包括了对自我的觉知,因此,这种体验也长长被称为“忘我”的状态。
虽然感官全开的“全知状态”和注意高度集中的“心流状态”都能带来完全沉浸式的忘我体验,有这种体验也经常带来同样的幸福感,但是这两种状态很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大脑神经机制。前者可能需要大脑前额叶的完全放松而后者可能需要大脑前额叶达到“烧脑”程度满负荷运转。这是我个人的假设。
儿童的感官全开状态,大概是因其前额叶还在处于发育早起阶段,功能不强,所以不得不如此。而这种状态反过来,是非常适合于儿童期对大脑塑造的高度需要的。
2015-07-21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