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ge 精进

023-100《The-Philosophical-Baby》p164-201

2015-07-23
本文 2639 字,阅读全文约需 8 分钟

The philosophical baby 封面

其它图书信息见豆瓣

第六章 赫拉克利特的河与罗马尼亚孤儿:人的生命早期如何塑造生命后期 第七章 学习爱

这两章内容一脉相承,同时读完,放在一起来讲。

变与不变

如果从人类所有的典籍上寻找并按照时间上溯,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位有记载的哲学家。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人不能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第二次踏入时,人也非河也非。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事件万物都随着事件的流淌而变化。人类的变化非常常见。拿吵架闹分手的情侣来说,互相指责的话语中,总有这么一句“你变了”。

然而人类有着这样有趣的一点,人总认为存在一个一直不变的自己,而别人口中的自己的变化只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件。人类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到现在是一个谜。但是客观来讲,人时在不停的变化当中的。我们时时刻刻被我们的环境所影响而产生着改变。年轻时激进,年长时保守。年轻时爱玩儿球,年长时爱看球。没钱时一家人过的和和美美,有钱就要和兄弟姐们争家产。

先天与后天

《Origins》那本书,整本书都在讲人类早期还是胎儿的时候的经历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的。对人类成人后的各种特质,究竟是先天影响还是后天影响的争论也一致持续。

科学家通常用双生子实验和收养实验来研究并说明先天后天的问题。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同时也经历同样的外界环境。异卵双生子经历完全一样的外界环境,但是并不相同。而同卵双生子被不同家庭收养的情况,则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环境对基因的孩子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某种特质(或者问题),那么他的同卵兄弟也有同样特质的可能也高,而异卵兄弟姐妹有该特质的可能性并没有变高,那么,这个特质就是基因决定的。反之是环境因素主导。基于这样的研究,人们就发现了酗酒是有先天遗传因素的。抑郁也是如此。另外,今天看到的新闻说,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与抑郁有关的基因

然而先天后天的影响并非泾渭分明。目前一门叫做表征遗传学(epigenetic)的学科悄然兴起,其研究的方向就是确定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换句话说,具有同样基因的人和动物,会因为环境的影响,选择性的表达或者不表达某些基因,从而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而本书前面讲到,人类的特质就是起改变环境的能力。由基因塑造的人类,会为了自己而改变环境,而环境反过来通过表征遗传学的原理来影响基因。这样一来,基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就都是错。人类既是自然的造物又是自身的造物。

早期经历的影响

我可不可以给孩子看电视?能不能一边玩儿手机一边喂奶?,如果不给孩子母乳胸喂会对孩子不好吗?所有的父母都纠结于类似“如果我做X我的孩子会Y吗”这样的问题。

书中举了一个有名的例子,罗马尼亚孤儿院。我在这里简单复述一遍。 罗马尼亚在齐奥塞斯库统治期间,许多贫困家庭把孩子送进孤儿院。这些孤儿院条件很差,工作人员一个人面对许多孤儿,除了扔给他们奶瓶之外,根本无法照顾孩子们的其他需求。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孩子们经常挨饿。他们就像是被关进监狱一样,悲惨遭遇,震惊世界。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后,这些孩子们被欧洲中产阶级家庭收养。这些孩子成了发展心理学家研究早期经历对生活影响的难得被试。

这些孩子大多瘦弱不堪营养不了,认知能力也非常后进。长大后,的确有一些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印证了早期悲惨经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然而也有一些孩子很快就追赶上了正常孩子,在智力上身体上以及后来的学习工作情感生活上都没有问题。这也印证了良好的外界环境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依恋模式

即便没有罗马尼亚孤儿的例证,人们也知道只给孩子食物保障他们的生存是不够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化已经形成了对爱的需要。一般人口中的爱,在心理学家口中有另外一个专业词汇来表示:依恋。儿童根据他的主要照看者对他要求满足的程度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每次有需求家长都及时回应的孩子,会应为得到适当安抚或者满足而形成“安全型”依恋。如果每次孩子哭闹换来的不是安抚而是忽略,斥责,孩子则会成为逃避型。还有另外焦虑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不能对孩子的需求有稳定一致的回应,他们的需求有时候被满足,有时候被忽略,有时候则带来惩罚。

安全型的孩子会在父母离开时哭闹,父母回来的时候兴奋。但是这些哭闹和兴奋会正常消退,然后他们就能自主的去探索和玩耍。回避性的孩子会对父母出现和离开表现漠然。实验表明他们起父母离开和出现是有生理反应的,但是他们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绪表达。焦虑型孩子与安全型的孩子一样,会对父母离开和出现有哭闹和兴奋的表现,而且他们兴奋的表现也是哭闹。而且哭闹起来很难自然消退,会持续很长时间。他们也很少自主探索外部世界,表现的很胆小。儿时的依恋模式会在长大时影响他们对亲密关系的处理。他们对待爱人以及爱情上的挫折时,表现与孩童时无异。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模式并不一定有好坏之分,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适应程度不同。

而且这些模式也是有可能改变的。焦虑型孩子可能被朋友的有爱的家庭的接纳所改变。亲人的突然亡故也可能使得安全型孩子在长大后转为焦虑型。

双向联结

父母总是谈教育孩子,但其实,孩子同时在塑造大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就像脐带一样,是双向的。实际生活中,孩子会父母的影响,社会对孩子的影响,社会对父母的影响,孩子对其生活环境的影响,各种影响其实是犬牙交错的。

因此上,父母尽可以尽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不必要过分的担心。孩子早期经历固然重要,然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机会重新改变自己。所以家长要放松点儿,允许自己犯错误,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基地,成为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的来源。

物质满足上的满足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相反无条件的满足物质条件会让孩子发展成去适应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啃老的人。出了社会,没人无条件满足他的时候,他就会不适应,就会出问题。

上面说过,孩子也是有能力改变外部世界的。而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外部世界,是可以被改变的。淘气的孩子往往造就严厉的父母,开心听话的孩子会让大人放松省心。

人是基因的造物,是环境的造物,也是自己的造物。比如,有抑郁基因的父母有可能将抑郁遗传给孩子。而这样的父母通常会不开心。父母不开心就会给孩子造成压抑的环境,在压抑环境下的孩子也容易不开心,发生抑郁。孩子不开心又会影响父母。这样,基因,环境,自我就造成了一个危险循环。

父母要想让孩子好,没别的,先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良好外部环境。

2015-07-23 初稿
2015-07-24 补充依恋模式和双向联结部分。
原文地址 https://conge.livingwithfcs.org/2015/07/23/023-100-The-Philosophical-Baby-p164-201/
Paypal
请我喝咖啡

Comments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