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ge 精进

024-100《The-Philosophical-Baby》p202-233

2015-07-24
本文 1636 字,阅读全文约需 5 分钟

The philosophical baby 封面)

其它图书信息见豆瓣

第八章 爱与法:道德起源

本章在人出生之后的儿童期寻找道德起源,而不是在整个人类的物种演化过程或者人类历史长河中寻早道德起源。真正的问题是,孩子在出生之后,是怎样具有的道德观念?有哪些与生具来的特质和外部条件是道德的产生要素?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道德准则乃至于发展出法律?道德准则甚至法律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改变或者破坏?

模仿与共情

孩子从婴儿期就表现出爱模仿的特性。在他们还没有运动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大人的面部表情进行模仿。模仿看起来简单,但细想起来却是非常复杂。你怎么能将一个人脸上忽而出现忽而消失的红色物体联系到自己的吐也舌头上呢?一个解释是说面部表情与情绪相关,看到他人的表情会引起自己的相同情绪,进而通过自己面部表情表现出来。于是模仿完成。我个人觉得个过程面假设了情绪以及情绪与表情的对应是先天自带的。然而基于这个假设,可以解释共情。

现在的父母养育方面的书籍讲座中,共情绝对是最热门的一个词。共情简单来讲就是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着你的 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

父母对于孩子的无条件的爱,会消融他们之间的界限,使得父母对于孩子的痛苦和快乐感同身受。同样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也非常敏感。孩子在早期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出共情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对表情的模仿对情绪的感知是没有选择性的,大人的愤怒和焦虑同样非常容易传递给孩子,并让它形成世界时充满愤怒的感知。

有一类人,他们能理解别人的思维,了解别人的痛苦,但是对他们来说,他人的痛苦一点儿也不重要。这种不具有共情能力的人,通常会为了自己的需要而不惜操纵他人,甚至杀害他人。这种人被称为精神变态者(psychopath),他们对于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不会感到丝毫愧疚。

利他行为

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愿意助人的行为,比如你伸手去抓十几个月大孩子面前的一个物品,常常看到小孩子会将你想要的东西递给你。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加上共情的能力,发展出对利他主义行为的这样一种解释:因为我能体会你的痛苦,感受你的快乐,那么我愿意做出某些行为帮你消除痛苦,更加快乐。这种将利他行为自私化的理论,并不是事情的全部。然而利他主义行为出现还需要儿童具备了解他人想法,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心理理论)。

共情是道德的根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邻”以及“爱邻如己”的基本道德,明显要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为基础的。

道德准则与圈子

道德有两派,以原则区分彼此。一派是“Do no harm”,不做伤害他人的事。一派是福祉最大化,为了最多的人群获得最大的好处。基于这个原则,不同的派别会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不同回答(这里不举例子了)。然而即便派别不同,起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是他人获得幸福。

准则、法令等这种东西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使人类做出行为抉择时更加容易。人类有遵守准则的倾向。

然而人们对道德,共情等的应用,经常是有圈子的限制的。对非我朋辈着,道德不适用。这就是人类各种纷争的起源。消除纷争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圈子扩大在扩大,当所有地球人都是你的圈中人的时候,你就达到了“博爱”的水平。

道德准则的底线,经常会被一个社会的人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法律。不过法律和道德准则毕竟不是一种东西。违反法律进监狱,违反道德下地狱(至少有不少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依靠这个来维护自己不违反道德的。

有意识的破规矩

在判罪的时候,人们要看动机和意图。有意犯罪不可原谅,无可救赎。儿童在三岁的时候就能区分有意无意,也知道有意犯错是不可原谅的。

还有另外一种有意识的破规矩。比如美国历史上许多人处于对黑奴悲惨遭遇的同情,而违反法律私下帮助出逃的黑人。这种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甘愿下地狱的违反当时法律的行动,我们是该敬佩呢还是责怪呢?

好在人类有改变规则的能力。

2015-07-24 初稿
原文地址 https://conge.livingwithfcs.org/2015/07/24/024-100-The-Philosophical-Baby-p202-233/
Paypal
请我喝咖啡

Comments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