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ge 精进

《传统十论》读后感

2023-01-14
本文 3139 字,阅读全文约需 9 分钟

好的图书改变你的认知。

读了秦晖教授的《传统十论》,心中有块垒,写写书评,目的是平复自己,未必对诸君有用。

但对于秦教授的著作,没读过的,我推荐去读一下。

封面 信息
《传统十论》
作者: 秦晖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Tags: 中国古代史, 社科, 历史, 文化, 思想, 经济, 非虚构
Start:五星

为什么读这本书

我对哲学感兴趣,但很少读中国的哲学元典(类似于儒家的四书,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总之,先秦诸子百家吧……),读的都是近现代一些人讲的哲学课,是经过组织整理,寻章摘句的。

借着一次跟网友聊中国文化的机会,我表达了自己想读元典的愿望。一位朋友问了我为什么?我说只是想通过元典,而不是别人的讲述,来体会中国先哲到底说了啥,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

大概是通过谈话感受到了我对中国文化的无知,他说,你先不着急读元典,先读一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史吧。你读了之后,就会知道从哪本元典开始了。

于是我让他推荐书。《传统十论》是他推荐的第一本,也是我读的第一本。

内容

《传统十论》是十篇文章,加一篇随笔而成的集子。谈的问题很多,但基线是论证,中国政治经济中所尊崇的文化,并非儒家,也并非佛老,而是法家。从文化上来讲,儒家是表面,法家是内里。而道家能获得当今的地位,是它能事实上一定程度上弥补“内儒外法”的精神分裂。

书中第一章,主要是破论,破的是中国的乡村是由基于儒家文化的宗族主导的“温情脉脉”地自治。大的宗族是有的,但是通常是在比较富庶的地域,并不在僻壤乡村。实际上,国权对乡民的统治,虽然在个别时候个别地区,一定程度上由大家族代理,但那不是主流。实际上,即便有宗族的地方,也是宗族不下县,县下唯编户,户失则国危。而编户齐民正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法家统治之利器,把小民打成散沙,不能聚集。法家一直要把百姓的主子,从贵族转为皇帝而打压贵族,去贵族而扶植官僚。官僚传达皇权。

第二论,论中国封建经济抑(土地)兼并和不抑兼并的循环,以及儒家由此分为“法儒”和“道儒”。“法儒”和“道儒”在兼并问题上,前者抑兼并,后者不抑兼并,可以类比为当今大政府小政府的政治政策。不抑兼并可促进生产与民间投入,但会把财富集中于大户,抑兼并则限制大户的权能,从中取财,支持国家财政。用通俗的讲法,就是养韭菜和割韭菜的区别,也是国家这个大共同体和大户这个小共同体之间的博弈。这其中有个平衡,把握不好,王朝就会经济崩溃进而陷入覆灭,而且没有一个封建王朝能处理好这个问题。但秦晖以为,之所以陷入崩溃,并不是二者不平衡,而是在处理分配问题时没有一个公认的透明的过程,而是掌握权力的人任意施为,引发“不公平”,以及由此带来的不满。

第三论,与第一章联系紧密,论中国社会是大共同体本位。大共同体之外,有个体和小共同体。小共同体一般是指官僚,豪强,地主,宗族这些。中国的的大共同体本位是与小共同体本位相对来谈的,个人本位从来就没有成为过现实。因为一度史学家们认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以宗族为单位的乡村自治,是小共同体本位的。但实际的证据并不支持小共同体本位。宗族这种小共同体并长久以来并不是社会组织的主流,而且常常受到到国家的这个“大共同体”的打压。无论怎样,个体都是没什么自由的,不是依附于宗族就是依附于国家。

第四论:基于大共同体本位的社会组织形式,谈公益组织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指出它们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国家的。国家之外,比较突出的就是佛教寺院,佛寺实际上接受大量捐赠,于是承担了许多公益,算是民间慈善做得比较大比较好的组织。

第五论,我个人认为这篇非常精彩。写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推崇儒家,但是实际的行政上,行的却是法家的一套。而儒家和法家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儒家主张性善,法家主张性恶;儒家讲孝悌,法家讲忠君……而道家是者二者的调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有言“上若申韩,下笔佛老”,说的是如果皇帝用法家的一套,严厉控制权力,下面的官僚就会一派佛家道家做派,“万法皆空”,“清静无为”去了。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行政,经济等出现许多怪圈儿……看这章,想起牟宗三曾说早起法家好,为了解放农民做出了贡献,后期法家坏了,而且破坏了道家,篡改了道家的一套搞帝王术,把官场社会搞的乌烟瘴气。牟宗三的这种说法,明显是站在儒家立场说的。秦晖认为,法家搞编户齐民那一套,把农民从贵族那里解放出来只是因为是要扩大国家的权力,挤压贵族,而并不是要对农民好,它是要对自己好。农民仍受压榨,只是主子变成了国家而已。而国家,表面上推崇儒家的仁义道德,但其本身一直实行的法家的路子。为了调和二者之间的诸多矛盾,知识分子们不得不用道家的思想来和稀泥……佛家和道家的作用也差不多。

之后的内容我就不录了,秦晖从上面的结论发端,用了比较的手法,指出了中国土改与俄国土改的区别,还论及了为什么中国的民本思想为什么没能孕育出公民社会……都是非常有见地的。若有喜欢的,不妨找出书来,仔细读读。

感想

总结《传统十论》的内容,它用事实反驳了中国的传统是宗法社会宗族自治的观点。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外儒内法”的判断,复议了“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的观点。秦晖教授指出中国千年来提倡儒家,但实际上的社会政治经济运行遵循的则是法家的基于“人性恶”提出的“法,术,势”。秦教授提出将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解构“法道互补”的弊端,或许是中国能进入公民社会的一个出路。所以,认为中国社会是“温情脉脉”的家族自治是一个错觉,表面上提倡儒家思想,让人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实际上却是法家的威权集权统治。被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人进入社会,面对威权,“遭受社会的毒打”,要么加入它成为恶龙,要么选择佛老消极避世。

真是呜呼那个哀哉!儒家只是理想,与现实不符。佛老之所以在中国盛行,却是因为它是弥合外儒内法的精神分裂的一剂药。

读苏东坡传就可印证秦晖的说法。东坡大才,留下诗文无数,可他用儒家思想为官,却不容与官场的法家。他做不了法儒,只能做道儒,几次贬官,越贬越远。只能恣意诗文之中,与佛老谈法论道去了。

儒家的“民为贵”思想,几乎只是竹简上的知识。也许在少数“清官”短暂的成为过现实,可现实中的清官,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最后,“民为贵”也就化为中国通俗市井文化里对“青天大老爷的”渴望了。

举个例子,大家都听过一句俗语“无毒不丈夫”吧?但实际上,古籍上原文是“无度不丈夫”。但如果你了解了中国的“外儒内法”,那么 “从无度不丈夫”到“无毒不丈夫”的转变,可以非常容易的说通。

中国传统社会,自汉代以来表面都是儒家,教育都是按照儒家来,所以有“无度不丈夫”。但,一旦出了做学问的人圈子,到了做官的人那里,到市井小民之间,那就是法家的人性恶为基础的了。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啦,“无毒不丈夫”啦。无论是搞政治还是搞经济,儒家的那样的理想主义,就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抛弃理想主义之后,还有两条路:要么就同流合污,做毒丈夫。若不肯做这样的“毒丈夫”,要么,也只剩下了佛老的“躺平”的去追求什么自然与逍遥了。

“无毒不丈夫”大概是作为“无度不丈夫”的反面而出现的。但是,理想主义的儒家的“无度不丈夫”,最终败给了事实上的法家的“无毒不丈夫”。

结语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很难过。不是他写的不好。他写的很好,只是我读完了,莫名其妙的觉得对历史现实很失望的感觉。哲学家们,史学家们,一提中国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对于法家,要么少提,提起来也是批评,这是瞎了眼还是有意为之?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借主人公之口,说在古书中看出“吃人”二字。我现在,就是这个感觉。

另,本文的头一句话,改编自 up主 “看电影了没” 的开场白。此文同时纪念一下“看电影了没”没了。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停更。希望他们一切都好。

2023-01-14 初稿
原文地址 https://conge.livingwithfcs.org/2023/01/14/10-comments/
Paypal
请我喝咖啡

Similar Pos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