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有一个段子。
说刚到美国时,有不礼貌的反移民的人在车上贴车贴,上书“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ho home” (不会英语的都滚回老家)。
他的孩子长大了,为了锻炼孩子双语能力,他和孩子约定,在家讲中文,在外讲英文。
有一天,孩子在外拒绝讲英文,他吼孩子“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
前后对比,惹人莞尔。
不过这个段子的后半部分却经不起推敲。在美国生活的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尤其是华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孩子的语言偏好问题。
除了家庭以外,孩子的生存环境基本上都是英语。孩子的同伴,朋友,学校的老师都讲英文,在同伴社交压力下,孩子往往只想用英文。经常发生的,不是孩子拒绝讲英语,而是拒绝中文。
做父母的总是喜欢担忧。
女儿三岁之前,我们基本是不给她讲英文的。买的绘本,中英都有,即便是英文绘本,我们也基本都是用中文来讲。
女儿对英文的接触,基本是每周带她去图书馆听故事,学歌曲。可以肯定,故事她是听不太懂的,但是很喜欢学歌曲和互动。
因为担心太晚学英语会让她以后难以融入集体,我们今年开始送她上幼儿园。女儿属于敏感型的性格,对陌生的环境需要较长的时间观察和适应。在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阶段以后,她开始接受了幼儿园。
渐渐的,她开始在和玩具玩儿的时候,用英语的语调讲话,讲的内容多数时候是无意义的音节,偶尔加上玩具的名字和她已经会的一些词语。
有时她也会对大人这样说话。我们虽然听不懂,但也都是鼓励赞赏她。
渐渐的,她开始能说简单的句子了。那一天,她拿着零食给我,张嘴就是“Daddy, this one?”那语音语调,比我是准多了。
于是她在家里的讲话模式,变成了两种。一种是之前的中文模式,词汇丰富表达多样,当然,三岁的她,说“不要”,“不行”,“不对”,“不想”的时候更多。
另一种是语音语调虽初具雏形,但词汇量还不够经常拿中文往里凑的英文模式。
每次她叫我“Daddy”,我就知道她是要说英语了。最近她用Daddy叫我的频次越来越多。都很少叫爸爸了。
于是,我有点儿担心,担心她以后会不说中文。我每次都跟她说叫我Daddy,我都说,叫爸爸.
2017-11-16 Frist dr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