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给女儿儿子报名了滑冰课,每周六上午一次,每次半小时,一共五堂课。
开课的消息,是孩子们同学的妈妈分享的。之所以是说是孩子们的同学,是因为女儿跟他家的大儿子同班,在一起上一年级;而儿子与他家的小儿子同班,在一起上幼儿园。
而且我们两家距离也很近,走路一会儿就到的那种,所以说是邻居也不为过。两家孩子,平时也是一同上下学。在一起玩儿的也很好。但一起报名上课外班儿,是头一次。
冰场距离家,大概20分钟的车程。我们先到的。
到了之后,有工作人员负责签到,然后给每个孩子一个标签,写上孩子的名字,课程的类别和教员的名字。标签贴在外衣上。
之后,到冰场租鞋子。儿子穿最小小孩的鞋子,11号。女儿穿的是鞋子号码,似乎是另一个系统,big kid 2,其实应该就是14号吧。感觉big kid号码是另外一个系统,但其实是小孩鞋号的延伸。
我们穿好鞋子,邻居的孩子也来了。邻居说,他的儿子一路走在问我儿子是不是也会去~这两个孩子在幼儿园是好朋友,最爱一起冒傻气。邻居觉得他的孩子有些胆小,能有个伴儿一起来学滑冰,安心不少。
一开始还没开课的时候,孩子们就上了冰,扶着墙慢慢的走。并没有害怕什么。
快开课的时候,教员们出来。有的举着自己的名字的牌子,让自己的学生到自己那里集合。有的则拍助手先到冰上,按照孩子们身上的标签,去找自己的学生。
我一开始以为是一个教员教课。后来发现,不是一个教员,而是有好几个教员。每个教员又有助教,在一起帮忙。
儿子
儿子和他的好朋友,看来是最小年纪的两个孩子了。他俩的教练是一位看上去有点儿年纪的女性。她非常有经验,很快就看出了儿子和他的朋友,与其他的小朋友不在一个水平上。他俩年龄小,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不太能根据指令行事。于是,他就迅速的决定,让助教继续教那些大一点的孩子,自己亲自去带两个小男孩。
他俩最先学的,就是先坐在冰上,再起来。未学滑冰,先学摔倒了怎么办。在冰上,穿着冰刀爬起来,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儿。对于小孩子尤其如此。儿子学的就比较慢,因为他在摔倒后的本能,是伸手让人来拉,而不是自己站起来——并不是他不会站,但他就是本能的要先寻求帮助。老师不得不把双手放到背后,示意他自己起来。几次之后,他就学会了自己起来,虽然都是先本能的求助,然后看到老师不伸手拉他之后,才自己尝试起来。
两个男孩儿最主要练习的,就是在冰上慢慢的走,和下蹲、屈膝的同时,保持平衡。儿子的朋友很快就能稳稳的走了。他的爸爸解释说,他玩儿过她姐姐的旱冰鞋,所以平衡感是有过训练的。相比之下,儿子则看上去摇摇晃晃,频频失去平衡,要么摔倒,要们被老师扶助。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想让人扶。
总想让人扶的心态,让他非常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摔倒之后又伸手要人拉。自己没有独立的意识,所以摔倒的次数就会多。
我很快看出来他一摔倒就恨不得有人拉他,而不是自己起身的原因:起身需要双手扶一下冰面,而他明显的不喜欢冰面太凉太冰手。这就是我们大人的疏忽,忘记了给他带手套。
不过,他还是做的很不做,至少没有因为摔跤或者冰手,而当场打退堂鼓,或者抱怨。
不过一场学习下来,他也没有继续下场玩儿一会儿的热情了。
女儿
女儿那边就好很多。
还没有正式上课的时候,她就在冰面上穿着冰刀练习走路了。虽然走的不熟练且需要是不是的扶着墙,但她没有丝毫的害怕,担心。她很喜欢在冰上玩儿,虽然还不会滑,但仍然非常感兴趣,不怯场。
女儿和儿子不是同一个教练。她的教练是一个男的,好像名字是Stevenson,英语口音不是美式的,也许是英式的。他的学生都和女儿年纪相仿。他们练习的项目,就比儿子多多了。除了从冰面起身,还有快步走,转圈,跳。总体来学,仍然是体会冰的属性,为以后的课程打基础。
女儿对于滑冰的态度,因为上课的原因就更有好感。课程结束后,她决定不走,自己要多多练习一会儿。于是,她就在上课后,上了冰,一圈圈儿的走着。上完课,是冰场向公共开放的时间,有许多人滑冰。很多人,看上去技术都非常不错。速度滑也好,做各种动作也好,虽说有的行云流水,有的略显笨拙,但所有的人基本都能滑几圈。女儿虽然在水平上不如其他人,但她一直在冰上,用双脚加冰刀在冰上走啊走,丝毫不露怯。直到自己饿了需要吃东西,她才自己下冰来。
接下来还有四周的课,不知道课程结束后,两个孩子能不能在冰上滑起来。
2021-10-17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