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也就是周六的时候,去参加了一个聚会。地点在海边的一个小儿童乐园。
这个乐园属于私人领地,大概是附近的居民们共同使用的。别的不说,这片地方虽然不大,但是打理的非常好:绿地真的是非常的绿,花园非常棒。儿童游乐设施,攀爬架,秋千,也都保养的不错。而且,公园里还有一台瞭望镜,而瞭望镜前一览无余的,就是普吉湾。据说落潮的时候,可以从这里沿着海岸,直接走到Carkeek公园和Golden Gardens公园。小公园和海岸之间,是火车道。
邀请我们的,是我们新认识的一个家庭。妻子是医生,丈夫是个工程师。我们通过女儿同学的父母认识的主人。大家第一次见面玩儿的时候,是去Carkeek公园。三个家庭,一共六个孩子,三个大些,三个小些。那次大人孩子都玩儿的很开心,不过出了一个小意外。两个大些的那孩子玩儿的时候,因为争抢一个什么东西,不小心打到了我的儿子的脸,正中鼻子,流了不少鼻血。儿子哇哇哭了好一阵,才平复过来。
这次的聚会,在上次三个家庭的基础上,又多了两个家庭。孩子数目也从6个变成了8个。更热闹了。因为是封闭的公园,我们并不担心孩子们四处乱跑,反正也跑不出去,都在视野范围之内。况且,即便他们跑走了,只要有火车经过,他们就会跑出来,聚集一处,一边尖叫,一边看火车。儿子从还不记事儿起,就喜欢看火车。直到现在也不腻。
公园还有烧烤架和Fire pit。天快黑的时候,我们点起了篝火。那两个男孩子,正是非常有破坏欲的年纪,竟然在公园的灌木丛里折断树枝来烧,免不得遭到训斥。
儿子一开始的时候,自己找了个皮球玩儿的很开心,有时候跟我踢一两下,并没有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儿。他现在常常自己玩儿,也能自得其乐。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烧烤架中有不少留下的煤灰,于是就一把一把的吧煤灰抓到了野餐桌上。弄的满手黑。
我们一开始也没注意到什么,直到其他的孩子,尤其是大孩子们叫他“charcoal monster”。然后,他就开始追大孩子们,大孩子们就哇哇乱叫着跑开。我看得出儿子并不喜欢玩儿这个游戏,因为别人喊他“charcoal monster”的时候,他气鼓鼓的,扬起手来,做出要打人的样子。于是我就叫儿子过来,先把煤灰收拾干净,然后洗手。洗干净了,就没有被叫做“charcoal monster”的理由了。
后来,不知怎么的,大孩子们有跟他玩儿起了躲避游戏。也没别的,就是只要儿子一接近其他孩子们,其他孩子们就叫着他的名字说,xx又来啦,然后跑掉。儿子看上去非常沮丧,一次次的试图追过去。然后眼睁睁的看着其他人跑掉。
我把他叫过来问,你喜欢这个游戏吗?他说,不喜欢。
我说,那就不要跟他们玩这个了。他说,他们逗我,我不喜欢。
显然,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是想跟大家玩儿,但是他一接近大家就跑开,不是他想玩儿的游戏。
我于是把女儿叫过来,她属于大孩子“团伙儿”的一员。我告诉他弟弟想要跟它们一起玩儿,但不是想玩儿这个游戏。大孩子们的躲避游戏,让弟弟很难过。你能帮帮他吗?
女儿想了一下,答应了。
他找到了他们的同伴:他们正在儿子面前,引逗着他追他们。女儿跟他们解释,说要换一个游戏。其中一个孩子不愿意换,但是女儿已经开始换了。她主动的往地上一趴,哈哈大小。儿子也学着女儿这么做,这是他俩在家里经常玩儿的游戏。儿子一趴下,就哈哈大笑。他的笑声是很有感染力的。其他的孩子也纷纷效仿。刚才还不同意换游戏的那个孩子一看,也禁不住做同样的动作:小孩子们就是这么奇怪的,一个相同的动作,立即把大家变成了同一个群体的,不再有那种排斥性的游戏。
于是,再女儿的带领和斡旋之下,儿子顺利加入团体,一起去玩儿了。
女儿的能力,让我刮目相看。
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疯跑,就像是一群吱吱喳喳的的鸟儿。一会儿被游乐设施吸引,一会儿被火车吸引,一会儿被篝火吸引,玩儿的如此开心,以至于要回家告别的时候,都依依不舍的不要回家。
2021-10-03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