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注册不是很复杂,大概几分钟就能完成。你可以选择家里的电话、应答机、手机还有VoIP电话。目前服务是免费的,不过你可以付$5美元一个月设置一天检查的次数或是$10美元/月还可以得到一个最新留言的RSS。
有了这个服务,在手机不再的日子,朋友给你的留言可以通过email以mp3的方式发给你。很方便吧。当然,我们通常收到留言后都要给对方回个电话的,那岂不是还得有电话在手边才行? 其实不用啦,只要你有能上网的电脑再加上耳机麦克就行了。 Skype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可以打免费电话的,只要你下载个skype,申请个帐号,然后开始拨号吧。。
不过GotVoice目前只在在美国地区应用,Skype的免费电话服务只限美国和加拿大。当然,skype的收费服务则是哪里都能使的。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 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 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 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 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 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 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1914 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20 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在 1922 年至 1930 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6 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 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1934 年定居纽约。1937 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使之有意义。它追求经验,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特的生活作风。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它是人类生活中活的因素。
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团集物。它决定一个人要学什么、怎样行动、怎样思维,有哪些经验要 渗入他的人格之中。和生活风格无关的经验被抹煞,被抵制,被压抑。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生活风格;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一样的。生活风格是由创造性自我发 展、建立起来的。早在儿童时期四五岁时就形成了。
假想的目的论 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相信,人的行动是受他对未来的各种愿望,而不是受过去经验的激发。这些未来的愿望可能纯粹是假想的-即不可能实现的各种理想,然而 这些假想的愿望却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周。激发他去完成愈益重大的事业。正常人遇必要时能够摆脱这些假想的影响而面对现实,而神经症患者却做不到这 一点。
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虽然试图完全达到自己愿望的方式因人而异。阿德勒观察到患神经症的人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自己奋斗目标。
自卑感 人们常说的“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人希望对社会作出贡献以便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个人试图在社会中完善单凭自己无法完善的东西。阿德勒说,社会兴趣是对个人的种种缺陷的最后补偿。社会兴趣使得一个人将个人私利服从于公共福利。
我以前装过Google Earth 这个软件,但是半个小时之后就卸了,原因很简单,google earth看中国,除了北京外都太模糊,而且连现在我待的这个小地方也显示不清。于是对网上有人说在google earth上找到了自己房顶,半怀疑半嫉妒。既然看不到自己,那留它何用,于是删除了事。
昨天Gfans group里的一个网友发了一条消息,说Google Earth有了激动人心的变化,让大家都去看看。我就又重新下载安装上了,看了看,没有什么变化啊,界面还是那样,看了看我在美国的住处,还跟原来一样,不是那么清楚。新下有些失望。惯性的,还是打算用它看看家,于是地球转动,我开始飞往天津,停在了天津市区上空,这下大吃一惊阿,真清楚啊!天津站,海河... 不过,天津虽然看的清楚,但是标注很少,如果对天津不熟悉的话,还是不太容易辨别那些纵横交错的道路。
正好青青起床了,赶快把她叫过来帮忙。果然青青是很厉害的,没有用多长时间就在没有任何标注的情况下,找到了她家的楼顶,顺便把家门口的那条路做了标注。很兴奋啊!于是我们一起开始找我的家。google Earth 中对天津的标注数据还很少,搜索不能返回任何结果,于是,我们只得在上面找出我回家的路,按图索骥。因为在北京待了近7年,每年往返都要到天津东站,于是我们先找到了东站,然后是顺着海河走,幸运的是Google Earth标明了地铁线,我每次回家的路就是顺着地铁线走的,然后就找到了灰堆(huidui),谢天谢地!灰堆站是在每次回家的必经之路上。这条路看上去非常清晰,于是就顺着它走,一直到了咸水沽,顺便在母校咸水沽一中稍作停留,做了标记[毕业这么多年了也很少回去,看上去她变了不少呢]。接着走,到了小站,到了每次下车的路口,转向乡间公路,一转眼就到了家乡的小村庄。在地图上看上去,这个村庄真小阿,怎么说呢,就像嵌在广大田地间的一个拉锁。我降落下去,试图寻找自己的房顶。 凭着几个熟悉的地标,很容易找到了爷爷的家和老叔的家。然而找自家家门位置的过程却不是那么容易。一是因为google earth虽然可以看到房顶,可也还没有清楚到纤毫毕现,二是因为我家的屋子在一排屋子之间,不太好分辨。忽然我的想到自己门前是有一颗大树的,这是邻居们都没有的。这一下,我很容易的找到了自家的门口,自家的房顶。我想,要是能再清楚一些,说不定能看到妈妈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呢....
回想这次"回家"之旅,真的就和每次从北京回家有些相似。
我会经常回家看看的。
撰稿/陈统奎
本文原文转载自pearlam的blog。
如果准备选择心理学作为大学本科阶段的主修专业,那么有些问题还是得事前弄清楚。毕竟,心理学不同于数学或物理学,单从字面上很难去了解其内在的实质。尤其在中国,传统上的观念和片面的宣传导致许多从未接触过心理学人,对心理学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偏差。先抛开学术性的问题不谈,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或称为认知偏差)还是有必要声明一下。
.....
一、对心理学认识的误区
1、心理学和算命差不多
这样的认识误区是比较常见的,尤其对于年长一些的考生家长。往往在提及心理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和中国传统上的算命联系在一起。虽然不会有“心理学是通过巫卜之术来预言宿命”的想法,但“心理学就是通过某些科学手段来认识命运”的想法还是存在的。但应该看到,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或动物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及行为的学科,而非研究命理的。
2、心理学就是精神病学
此类认识大多来源于各种电影或电视剧对心理学的片面宣传。例如《沉默的羔羊》、《异度空间》等影片。应该指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虽然两者对于精神不正常的情况都有所研究,但心理学更偏重的是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人格等心理特征方面的问题;精神病学则更加关心病理问题,如脑功能、药理等。
3、心理学包括相面的技巧
通常学习心理学的学生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因为专业的关系,身边的朋友或以前的同学在见面时都回这样问。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心理学不等同于相面学。但由于各种媒体、电影的误导,致使很多人认为,但凡学习心理学的人,很容易可以洞察别人内心的隐私。例如电影《双雄》里,黎明饰演的角色可以在和对手面对面的交谈中,轻易将对方催眠,从而暗示或引导对方说出内心的秘密,甚至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这是绝对的误解!
4、学心理学的人都是不正常的
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因为大众传媒的误导所引发的。在不少影视文艺作品中,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尤其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为突出)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例如电影《无间道》里陈慧琳饰演的精神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与来访者发生了某些不应发生的关系。又如电影《异度空间》中张国荣饰演的心理医生,自己就患有严重的人格分裂症。但现实的情况是,心理学所囊括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影视作品的涵盖。
5、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这种认识的错误基本上来自于媒体炒作。当下,大部分的心理学专家或学者能够在社会公众面前抛头露面,都是某些非常规事件的伴随。例如CCTV-10的《心理访谈》栏目,心理学工作者都是以咨询师的身份出现。又如灾难性事件后,总会采访心理学家,问一些危机干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等问题。但是,在心理学领域中,咨询和治疗也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二、选择心理学,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1、兴趣
这几乎是选择任何一个专业的必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连学习这个专业的兴趣都没有,那么其他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选择心理学之前,务必先了解心理学相关的内容,然后明确自己是否有兴趣。
2、专业精神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于学习和从事的人员来说,都有很高的专业要求。如果对于心理学仅是业余爱好,喜欢把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还是不要选择了。曾经遇到过一个家长,她说希望把孩子送来学心理学的目的是,因为孩子的写作能力很强,她希望孩子将来能当小说作家,所以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心理学,掌握观察人内心的技能,并凭借专业身份去探究别人的内心,从而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这是很无机的事情,现代心理学不是某个学科的附属品,所以对于选择了心理学的学生而言,专业精神,无论是作为基础的研究,还是应用,都是必需的。
3、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心理学学习和研究的另一必要条件。它不同于感性的艺术和文学。古代心理学源于哲学,那时候的感性思维多一些。但现代心理学是开始于物理学与生物学,在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上,对于逻辑思维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4、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所以,对于学习心理学的学生,对人、社会、文化、政治等,要有较高的敏感度,对于周围的环境,要有广泛的探求兴趣。因为人是生活在某种特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条件社会下的人,要研究人,首相就要弄清楚这个人是生活在什么环境下,这对于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有这非常现实的意义。因此,选择心理学,必须对这些具备一定的感受。
5、其他
除了上述四条,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就重要性而言,相对较低,所以不一一列举。但要注意的是,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意味着,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三、心理学会涉及哪些内容
1、分类
就大类而言,心理学分为基础和应用两部分。但如果细分下去,所涉及的面就比较广了。例如基础的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也有应用性强的,例如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总之,心理学基本上与很多其他的学科都有交叉。详细的分类很难枚举。
2、课程
除了大学的公共必修课程以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课程通常会涉及如下的一些: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学习心理学、人体解剖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人际互动心理学、心理咨询、团体咨询、行为矫正、普通逻辑学等。当然,因为各所大学对于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心理学主要设置在哪些大学
1、北京师范大学
就前几年的大学排名来看,北师大的心理学是全国第一的。它的侧重点在于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方向。北师大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教学基地,其前身为德国的辅仁大学。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也设置有心理学系,但其传统的研究方向在于动物心理学。近十年来,随着北大生命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转向了认知方向,但更多的侧重点在于脑功能的研究。就教学条件而言,北大堪称全国第一。
3、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的传统研究方向在于儿童心理学,后来随着理论的发展,转为对生命全程的研究,所以其侧重点在于发展心理学。但近几年,因为上海经济腾飞的影响,许多心理系的老师转行,去到高新聘请的企业,使得其学术研究能力有所下滑。
4、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整体水平较前三所大学,略低一个档次。它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社会心理学。所以,北师大和北大的心理学院系仅招收理科学生,但西北师范历史上仅招收文科学生。
5、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的强项在于人格心理学方向的研究。其历史并不算太久,水平也在前四所大学之下。
6、其他
基本上来说,全国大部分的师范院校都设置有心理学院、心理学系或教育学院系下的心理学专业。此外,也有一些大学设置有类似专业,例如广州的暨南大学等。但这些大学的心理学院系、专业的水平与前面列举的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7、香港中文大学
就学术水平而言,香港中文大学的心理学系也非常好,但通常内地学生能够申请到的机会不大,因此在这里提及,但不细说了。
五、心理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
1、出国
对于有名的学校毕业的心理学本课生,出国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心理学出国的难度也非常大。因为中国的心理学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所以申请到名校的难度相对于其他专业就大了。而且,能够申请的专业通常是一些比较枯燥的专业,例如语言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而类似学校心理学、心理咨询等申请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申请出国通常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容易。在德国,心理学是国家限制学科,申请的难度也是非常高的。
2、考研
除了出国的学生,每年从心理学院系的毕业本科生有相当数量的进入了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例如各所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点,或中科院心理所。这也是心理学本科毕业生的最主要的去处。
3、公务员
每年的毕业生中,也有一部分能够考入公务员队伍的,但通常很难。根据专业所提供的岗位,通常与监狱、妇联等有关。而且名额很少。难度比较高。
4、教育机构
在选择工作或考研落榜并不打算继续考研的学生中,进入教育机构的也有相当的比例。但由于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大部分的学生进入学校后,主要从事的是政治课教育,或团委、学生工作等。也有少数专职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但仅限于某些心理示范学校,例如广东的容山中学。
5、企业
除了隐性就业的学生,剩余找工作的心理学毕业生会进入企业。由于本科的学历限制,通常不容易进入专业的咨询机构(研究生进去的相对多)。通常的去向有市场调查公司,或其他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但在人力资源部门的竞争力,不如管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